區塊鏈企業的378次變革:如何穿越炒作週期
1.68K

區塊鏈淘金熱
2019年10月,區塊鏈正式成為中國的新政治寵兒。一夜之間,企業的FOMO(錯失恐懼症)達到狂熱程度,28,345家大陸公司將「區塊鏈」貼上營業執照——儘管我的量化模型顯示90%只是像印鈔票一樣印上這個詞。
北京的質重於量
讓我們從噪音中過濾信號。在分析的20家知名企業中(包括比特大陸、火幣和嘉楠耘智),北京佔33%,儘管其僅有88家註冊區塊鏈公司,而廣東有17,599家。證明在加密領域,如同房地產:位置勝過數量。
這些精英企業的平均註冊資本為240萬美元——比典型的「區塊鏈」公司高5倍。螞蟻鏈以4.3億美元領先,而唯鏈僅有1.4萬美元。教訓?在Web3時代,你的文件比白皮書更重要。
資本的音樂椅
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的378次企業變更,其中2018年熊市引發了150次調整。細分如下:
- 24.6%資本變更:比特大陸的註冊資本像比特幣波動一樣起伏
- 22.7%營運調整:嘉楠耘智在IPO前變更業務範圍4次
- 19.6%人事風波:比特大陸罷免聯合創始人吳忌寒…然後又請他回來
微比特贏得我們的「最不安分」獎,共有47次變更——包括去年挖礦熱潮期間一次性注資2.8億美元。他們的秘訣?與比特大陸的專利訴訟成為董事會的絕佳分散注意力手段。
前方的法律雷區
我們的訴訟深度分析顯示:
- 交易所訴訟頻發:火幣涉及18起案件(多為合約糾紛)
- 礦機公司惡鬥:比特大陸與微比特之間的6場專利戰
- 幽靈監管風險:大多數加密相關案件甚至無法立案
有趣的事實:60%的礦機硬體訴訟可追溯至「預售龐氏騙局」,買家為不存在的設備付款。有些事情永不改變——無論是1849年還是2019年。
數據來源:PAData/天眼查
QuantJester
喜歡:22.46K 訂閱:4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