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債券數位化大動作
551

監管博弈正式升級
我花了五年時間觀察加密法規,就像在玩德州撲克——總在等底牌掀開。而今天?莊家換了新牌組。
香港正式發布《數位資產發展政策聲明2.0》,雖眾人關注交易所與穩定幣發行的新許可制度,但真正關鍵的是:財政司與金管局(HKMA)正啟動tokenized bond發行與交易流程的全面法規重構。
沒錯,他們不是只談數位化,而是要重寫債券註冊、結算與交易的遊戲規則。
這不只是表面功夫
坦白說:如果你以為這只是矽谷創投圈的FOMO風潮,那就錯了。
這是為機構級基礎建設鋪路。實體資產(RWA)區塊鏈化已不再是實驗性項目,而是亞洲金融現代化的核心戰略。而香港?正自居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現實之間的橋樑。
範圍涵蓋結算協定、登記系統等所有環節。未來18至24個月內,我們可能看到由政府背書的主權債務工具上鏈發行——不是投機性代幣,而是受監管的金融商品。
我的看法:一場靜默革命正在發生
作為一個靠小盤dApp Alpha過活、週末還在用Python測試智慧合約的人,我必須承認:這一招確實讓我措手不及。
但現在反而興奮起來。因為當監管機構開始嚴格追問保管標準或清算機制時?代表真金白銀正在湧入市場。
想想看:在比特幣出現前,誰會關心保管協定?如今每家交易所都有了——未來每一項RWA專案進入香港市場也該如此。
而且沒錯——我會親自審計那些智慧合約。你知道我的風格:比起迷因圖文,我更愛Excel報表(不過迷因照常發)。
接下來怎麼走?
下一步是觀察HKMA監督下的類似SEC式監理如何演變——一種融合合規與創新之混合模式。
當然會有摩擦。但摩擦未必是壞事——它能篩選出真正的項目與空殼計畫。
對交易員和開發者來說:預期2025年將出現連結tokenized bond的新流動性池;對機構而言:在不放棄合規的前提下,有了更清晰進入數位資產市場的道路。
這不是另一波「數位人民幣」短暫風潮——這是規模級別的根本變革。
Austinski
喜歡:11.64K 訂閱:1.41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