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禮輝視角:中國引領全球數位貨幣革命

1.7K
李禮輝視角:中國引領全球數位貨幣革命

區塊鏈的三叉路:公鏈、私鏈與聯盟鏈

前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在2019年金融科技峰會上解析區塊鏈架構時,提出了金融科技領域的『三元悖論』:公鏈、私鏈或聯盟鏈——只能在去中心化、速度和控制權之間做出取捨。

公鏈是理想主義者的選擇,完全去中心化但速度緩慢。比特幣每秒7筆交易的處理能力,遠遠無法應付支付寶25.6萬筆的需求。但李禮輝指出,若能透過分片或第二層解決方案提升擴容性,公鏈仍有潛力進入主流商業應用。

私鏈本質上是數位化的封地——披著區塊鏈外衣的中央集權王國。適合銀行內部帳務管理?當然。具有革命性?未必。就像給傳統資料庫貼上區塊鏈標籤。

這讓我們來到李禮輝預測的商業應用贏家——聯盟鏈。這種半去中心化網絡(如R3的Corda)允許選擇性參與,好比Visa和萬事達共同運營一個開放銀行加入的支付通道。比公鏈更快,比私鏈更透明,是風險厭惡型機構的『剛剛好』解決方案。

中國版數位貨幣DC/EP的特色設計

中國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/電子支付系統(DC/EP)展現了獨特的設計選擇:

  1. 雙層投放機制:不像加密貨幣直接鑄造,DC/EP維持央行→商業銀行→公眾的傳統管道。政治智慧之舉——無需一夜之間顛覆現有權力結構。

  2. 可控匿名性:交易對商家隱藏用戶身份,但監管機構仍可追蹤。對習慣微信支付完全透明的用戶或許感到解放,但對隱私極端主義者而言,這比ICO預挖礦更令人擔憂。

  3. 離線支付功能:採用類似NFC技術,DC/EP無需網路即可運作——這對農村地區和災難情境至關重要。試試用你的以太坊錢包做到這一點!

最關鍵的是?雖然目前定位為M0(現金)替代品,一旦基礎設施就位,擴展到M1/M2在技術上輕而易舉。這是一個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後門貨幣政策工具。

新冷戰前線:數位主權之爭

李禮輝關於外國技術依賴的警告最發人深省。當德國/法國推出Gaia-X雲端計畫對抗美國科技巨頭霸權時,他們也在玩同樣的遊戲。從GitHub受美國司法管轄的風險,到Visa/萬事達的制裁權力,金融基礎設施已成為地緣政治武器。

中國的策略很明確:掌握核心技術(其區塊鏈服務網絡已運行在國產晶片上)、早期制定全球標準、並利用經濟規模作為武器。憑藉支付寶/微信支付的十億用戶網絡作為試驗場,DC/EP可能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夥伴關係,成為首個實現實質國際採用的央行數字貨幣。

作為見證過華爾街金融基礎設施的量化分析師,我要說:誰贏得數位貨幣標準之戰,對21世紀金融的塑造將比上世紀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更為深遠。而此刻,北京正在下棋時,其他人還在爭論棋盤規則。

QuantDragon

喜歡29.59K 訂閱2.26K